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竹林雨轩

我喜欢观赏竹子的青葱碧绿,挺拔秀俊;也喜欢亭轩凭栏,静听雨打浮萍的意境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原延安插队北京知青,曾在祁连山下生活战斗十八年,后来回到北京。一生从事的主要职业是教师。信奉的人生格言是:爱人者人恒爱之,敬人者人恒敬之。

【转载】【转】五言诗的平仄规律  

2012-09-16 20:29:36|  分类: 默认分类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本文转载自跟我玩1064《【转】五言诗的平仄规律》

 

五言古诗写作上生动灵活,以“拗”为主,甚至

可以夹杂近体五绝诗格式。其拗体格式如下:


   仄起平韵正拗:
   
      仄仄仄平仄,

      平平平仄平。(韵)

      平平仄仄仄,

      仄仄平平平。(韵)

   
   平起平韵偏拗:

      平平仄仄仄,

      仄仄平平平。(韵)

      仄仄仄平仄,

      平平平仄平。(韵)

   仄起仄韵正拗:

      仄仄仄平仄,

      平平仄仄仄。(韵)

      平平平仄平,

      仄仄仄平仄。(韵)


   平起仄韵偏拗:
 
      平平仄仄仄,

      仄仄仄平仄。(韵)

      仄仄平平平,  

      平平仄仄仄。(韵)


现将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作为实例来介绍。


《送綦毋潜落第还乡》


圣代无隐者,英灵尽来归。

遂令东山客,不得顾采薇。


既至金门远,孰云吾道非。

江淮度寒食,京洛缝春衣。  


置酒长安道,同心与我违。

行当浮桂棹,未几拂荆扉。 
 

远树带行客,孤城当落晖。

吾谋适不用,勿谓知音稀。


全诗共分为四段,分别采用了:


   五言古诗拗体:


      仄仄平仄仄,
      平平仄平平。
      仄平平平仄,
      仄仄仄仄平。


   五言古诗正体:


      仄仄平平仄,
      仄平平仄平。
      平平仄平仄,
      平仄平平平。


   五言古诗近体:


      仄仄平平仄,
      平平仄仄平。
      平平平仄仄,
      仄仄仄平平。


   五言古诗拗体:


      仄仄仄平仄,
      平平平仄平。
      平平仄仄仄,
      仄仄平平平。


 写作五言古诗讲究“起”、“承”、“黏”、

“对”、“转”、“拗”......等方法。古诗

一般是每四句一组,平列四行。每句诗的第 2、

第 4个字,自相排比;全诗的第一句叫起句,

遵守“起、承”的关系。本句为“起、承”的,

均用一平一仄格式。凡隔句为“黏、对”,都

是两平两仄。若其隔句为一平一仄者,称之为

“转”。而凡是两平两仄者,称之为“拗”。

“黏、对”是横向数看;“起、承”则是竖向

数看。归纳如下:

    本句“起、承” :  一平一仄;

    隔句“黏、对” :  两平两仄; 

    隔句“转、拗” :  一平一仄。

五言古诗与律诗有别,主要表现在句法的运用

上不同。即不杂用律诗的句法,而是运用所谓

的拗句。


德福议平仄(13) 五言律诗的平仄一文中已说到

五言律诗的声调出于四言诗。四言诗中间加一

个字就成了五言诗。例如四言诗“平平仄仄”

中加一个平声字——“平平平仄仄”;“仄仄

平平”中加一个仄声字——“仄仄仄平平”;

“平平仄平”中加一个仄声字——“平平仄仄

平”以及在“仄仄平仄”中加一个平声字——

“仄仄平平仄”都是很典型的五律句法。


但是如果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分别加入了相反的

声调的字,例如四言诗“平平仄仄”中加一个

仄声字——“平平仄仄仄”;“仄仄平平”中

加一个平声字——“仄仄平平平”;

“平平仄平”中加一个平声字——“平平平仄

平”以及在“仄仄平仄”中加一个仄声字——

“仄仄仄平仄”便都是很典型的五古句法。


这样我们就知道了古诗句法和律诗的区别在于

古诗逢单句中往往加入仄声字,而逢双句中往

往加入平声字,律诗则反之:逢单句中往往加

入平声字,而逢双句中往往加入仄声字。律诗

的平仄,整齐而有规律;而古诗中更注重仄声

的运用,很多典型的五言古诗的诗句中,竟然

含有 4个仄声字,甚至是到连用 4个仄声字的

地步;这在律诗中绝对是不许可的。


“应平用仄,应仄用平”,称之为“拗”。这

些是写作古诗的基本句法。因此出现平平平、

仄仄仄、平仄平、仄平仄......等等句法。由

于其变化太多,难以尽述。历史上诸多名家的

作品,无论出现那种句型,后人大都只有叫好

的份儿。说明古人写古风诗句,注重的是意境

和文采。后人学诗,只要是气势充盈,声调铿

锵,却大可不必拘泥于这些条款、规律;从这

点来说,古诗比较律诗在写作上要宽松些。


五言古诗一般不转韵,首句一般也不用韵,显

得自然。但较长的诗篇可以转韵。不同情况下

每 4、或 2、 6、8 句转韵均无不可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未完待续)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382)| 评论(2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